(专业代码:0451 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科教学实践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学教师。培养方案要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体现基础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目标要以职业为导向,体现基础教育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要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具有专业发展潜能的中学教师。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1.课程设置理念
坚持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课程设置理念,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符合“三个维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应用;当前与长远相协调,着眼可持续发展。
2.课程设置依据
立足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规定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为依据,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模块课程设置为参照。
3.课程设置模块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4.课程体系结构
实施“3411”的课程体系;“3411”中的“3”是指三个维度的课程设置指向,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4”是指四个模块,即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11”是指1年的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1年的专业教学实践学习和学科科研实践活动。
5.课程实施策略
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多的是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尤其是专业能力维度。因此,要确立“教学—实践—研究—创新”的实施主线,突出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和实践性,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具体采取五种教与学的引导策略:
(1)专题讲授与参与讨论的课程教学方式;
(2)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3)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文献阅读与内容综述的自主学习方式;
(5)基地实践与反思提高的实践性学习方式。
6.课程体系特色
“3411”课程体系的特色:一,以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突出课程的三维目标——专业理念与师德目标、专业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维度;二,从模块化课程的视角看,专业必修课体现了知识的专题性、理论的研究性、发展的奠基性特征;专业选修课注重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和学科文化的渗透,体现了内容的丰富性、课程的方法性、知识的前沿性特征;专业实践课体现了目标的递进性、要求的层次性、体验的多样性特征;三,以应用能力培养为轴心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实践性课程占总课程的65%以上,极大地增强了实践性、应用性课程的比重。
实施高等学校、中学、教科研机构“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高层次合作培养模式。
1.模式内涵
培养模式中“三位一体”是指:(1)注重高校理论课程奠基、中学实践锻炼、教科研机构研究创新三者在培养过程中的协调发展——培养理念的一体化;(2)导师组由高校、中学、教科研机构三方成员构成——培养导师团队一体化;(3)课程实施由高校、中学、教科研机构共同承担——课程实施一体化;(4)研究生培养与成长环境植根于高校、中学、教科研机构——成长环境一体化。
该培养模式要求:在2年培养期内,首先,研究生在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位课程学习、教学的初步训练和教科研的基本训练,通过集中学习,从而奠定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形成初步的理论思维,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体验初步的模拟教学环节和教学实施;然后,在研究生培养基地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践性学习,具体分为两个时段,每一时段2个月。第一时段内,研究生在培养基地——本省重点中学进行“入职实践”。
通过第一时段的实践性学习,了解和体验中学学科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规范,思考中学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探寻当代教育教学中的研究问题。在“入职实践”学习结束后,研究生将赴省外培养基地——省外名牌中学进行第二时段的“提升实践”学习。
通过第二时段的实践学习,开阔研究生的教育视野与教育认知,使研究生在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文化、特色创新等方面有全面的体认;同时,确定3~5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问题,为拟定下一阶段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选题奠定基础。最后,研究生第四学期内将在教科研机构、高校、中学培养导师组的指导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在教科研机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研究性实践学习,进一步了解当前学科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强化研究生教科研意识,扩展研究生教育科研的学术视野,为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的创作奠定基础,为研究生未来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模式框图
按照“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培养模式的要求,确立“复合导师制”,搭建“教育硕士后流动站”。“复合导师制”指由高校、中学、教科研机构三方导师构成的复合导师团队,他们协调合作、优势互补、全程参与、合作培养。“教育硕士后流动站”旨在给研究生入职后提供后续发展的支持平台。
2.模式特色
一是借助于办学地域与资源优势,实现高校、教科研机构、中学三者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和合作培养,大大缩短了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二是充分体现“理论—实践—研究”三者间学习活动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凸显了协调发展、侧重应用的培养理念;三是将针对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0.5+0.5”实践性培养方案,在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学术规范、教育科研能力、学科教学表达交流等方面对不同特点的研究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实现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四是高校—中学—教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多赢和互惠的发展共同体,这种合作模式推动了我校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地方中学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教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理论化和职业化;五是通过这一模式的培养和“教育硕士后流动站”的创建,实现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职后“可持续发展基因”的长久嵌入。
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1.培养目标
地理学科教育硕士专业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坚实的学科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学地理教师。
2.培养规格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2)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要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过程。
(3)掌握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解决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熟悉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和方法。
(4)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地理学专业基础,了解地理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地理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了解地理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5)学会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能够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调控和实施教学;善于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地理教育教学工作。
(6)能够针对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科教学研究;能发挥自身优势,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展创造性的地理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善于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7)能运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全日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地理及相关学科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非全日制:地理及相关学科大学本科毕业并从事三年以上中学地理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的中学地理学科教师。招生采取计划内委托和定向培养与单位自筹经费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专业领域及研究方向
专业领域:学科教学(地理)
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五、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安排见课程计划表)。
课程实施以“教学—实践—研究—创新”的主线,采取五种教与学的引导策略:
(1)专题讲授与参与讨论的课程教学方式;
(2)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3)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文献阅读与内容综述的自主学习方式;
(5)基地实践与反思提高的实践性学习方式。
(二)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为“高等学校、中学、教科研机构‘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高层次合作培养模式”。在2年培养期内,首先,研究生在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位课程学习、教学的初步训练和教科研的基本训练;然后,在研究生培养基地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践性学习,具体分为两个时段,每一时段2个月。第一时段内,研究生在本省重点中学进行“入职实践”,第二时段,在外省名牌中学进行“提升实践”学习。最后,研究生第四学期内校内外结合,开展研究性实践学习,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创作。中学、教科研机构和高校三方共同参与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
六、课程考核
1.课程考核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为考试课,非学位课程为考查课。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由高校导师、基地指导教师和实践基地学校共同评定成绩。
2.考试和考查成绩按百分制评定,教学实习、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的考核成绩可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达到合格要求的可获得学分。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
3.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考核,听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3次以上,并且每次活动后,要完成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
4.文献阅读考核,可通过专题讨论或读书报告等形式进行,完成所列阅读书目阅读任务方为合格。
5.“入职实践”考核,学生须提交:一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一份设计好的地理学科教学概念结构图;一份实践导师教学特色跟踪学习报告(全程跟踪实践导师在1个单元的备课、上课、课后过程中所做的工作,研究备课和上课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撰写体会);一份班级活动组织实施方案;一份3000字左右的入职实践学习总结,完成任务者方为合格。
“提升实践”考核,学生须提交:一套完整的名师授课听课笔记与学习感悟;一套(3份)实践基地学校地理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份实践基地校本教研观察报告(全程观察实验基地一次校本教研活动的完整过程,包括主题选定、方式设计、活动组织与过程管理等,撰写观察体会);一套(3~5个)具有实际教学研究价值的地理研究课题;一份自身职后专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完成任务者方为合格。
6.作为最基本的考核条件之一,毕业前学生需要上一节达标的地理模拟课。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1.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践,应该是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开题报告改用“课题申报制”,通过论证者方可进入创作阶段,毕业(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2.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太原师范学院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条例工作细则》办理。论文评阅人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教科研机构、中学和高校三方专家组成。
3.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八、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不计学分(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可免修)。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九、就业去向
县级以上中学或教育研究机构。
附件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地理学科教学计划表(全日制)
附件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地理学科教学计划表(非全日制)
附件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地理学科研究生阅读书目
附件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地理学科课程计划表(全日制)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
学期 |
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课程性质 |
理论 |
实践 |
学
位
基
础
课
(12学分) |
300200101 |
政治理论 |
1 |
36 |
2 |
考试 |
√ |
|
300200104 |
英语 |
1 |
36 |
2 |
考试 |
√ |
|
302204201 |
教育学原理 |
1 |
36 |
2 |
考试 |
√ |
|
302204202 |
课程与教学论 |
1 |
36 |
2 |
考试 |
√ |
|
302204203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2 |
36 |
2 |
考查 |
√ |
√ |
302204204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6 |
2 |
考试 |
√ |
|
专
业
必
修
课
(10学分) |
314205301 |
地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
1 |
54 |
3 |
考试 |
√ |
√ |
314205302 |
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2 |
54 |
3 |
考试 |
√ |
√ |
314205303 |
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
2 |
36 |
2 |
考试 |
√ |
√ |
314205304 |
地理发展前沿专题 |
1 |
36 |
2 |
考试 |
√ |
|
专
业
选
修
课
(6学分) |
302204401 |
行知教育思想与践行策略 |
1 |
18 |
1 |
考查 |
√ |
|
314205401 |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研究 |
2 |
36 |
2 |
考查 |
√ |
√ |
314205402 |
地理略图设计与速绘 |
1 |
18 |
1 |
考查 |
|
√ |
314205403 |
中外地理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
2 |
36 |
2 |
考查 |
√ |
|
314205404 |
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论 |
2 |
36 |
2 |
考查 |
√ |
|
314205405 |
地图制图实践与应用 |
2 |
36 |
2 |
考查 |
|
√ |
302204402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2 |
36 |
2 |
考查 |
√ |
√ |
实
践
课
(8学分)
|
314205501 |
地理教育见习 |
1~2 |
18 |
1 |
考查 |
|
√ |
314205502 |
地理微格教学 |
2 |
18 |
1 |
考查 |
|
√ |
314205503 |
入职实践学习 |
3 |
2月 |
1 |
考查 |
|
√ |
314205504 |
提升实践学习 |
3 |
2月 |
2 |
考查 |
|
√ |
314205505 |
地理课例分析 |
3~4 |
18 |
1 |
考查 |
|
√ |
314205506 |
教育科研实践(高校—基地) |
3~4 |
2月 |
2 |
考查 |
|
√ |
|
|
毕业论文课题调研撰写与答辩 |
3~4 |
|
|
|
|
|
|
必修课时与学分合计 |
|
558 |
36 |
|
|
|
附件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地理学科课程计划表(非全日制)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
学期 |
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课程性质 |
理论 |
实践 |
学
位
基
础
课
(12学分) |
300200101 |
政治理论 |
1 |
36 |
2 |
考试 |
√ |
|
300200104 |
英语 |
1 |
36 |
2 |
考试 |
√ |
|
302204201 |
教育学原理 |
1 |
36 |
2 |
考试 |
√ |
|
302204202 |
课程与教学论 |
1 |
36 |
2 |
考试 |
√ |
|
302204203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2 |
36 |
2 |
考查 |
√ |
√ |
302204204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6 |
2 |
考试 |
√ |
|
专
业
必
修
课
(10学分) |
314205301 |
地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
1 |
54 |
3 |
考查 |
√ |
√ |
314205302 |
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2 |
54 |
3 |
考查 |
√ |
√ |
314205303 |
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
2 |
36 |
2 |
考查 |
√ |
√ |
314205304 |
地理发展前沿专题 |
1 |
36 |
2 |
考查 |
√ |
|
专
业
选
修
课
(6学分) |
302204401 |
行知教育思想与践行策略 |
1 |
18 |
1 |
考查 |
√ |
|
314205401 |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研究 |
2 |
36 |
2 |
考查 |
√ |
√ |
314205402 |
地理略图设计与速绘 |
1 |
18 |
1 |
考查 |
√ |
√ |
314205403 |
中外地理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
2 |
36 |
2 |
考查 |
√ |
|
314205404 |
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论 |
2 |
36 |
2 |
考查 |
√ |
|
314205405 |
地图制图实践与应用 |
2 |
36 |
2 |
考查 |
|
√ |
302204402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2 |
36 |
2 |
考查 |
√ |
√ |
实
践
课
(8学分) |
314205502 |
地理微格教学 |
2 |
18 |
1 |
考查 |
|
√ |
314205504 |
提升实践学习 |
3 |
2月 |
2 |
考查 |
|
√ |
314205505 |
地理课例分析 |
3~4 |
18 |
1 |
考查 |
|
√ |
314205506 |
教育科研实践(高校—基地) |
3~4 |
2月 |
2 |
考查 |
|
√ |
314205507 |
校本实践学习 |
3 |
2月 |
1 |
考查 |
|
√ |
314205508 |
参加省中教中心研训活动;参与指导本科生微格教学实践等 |
1~2 |
18 |
1 |
考查 |
|
√ |
|
|
毕业论文课题调研撰写与答辩 |
3~4 |
|
|
|
|
|
|
必修课时与学分合计 |
|
558 |
36 |
|
|
|
附件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地理学科研究生阅读书目
序号 |
名 称 |
备注 |
1 |
王民主编《地理课程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
2 |
袁书琪主编《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
3 |
杰弗里.马丁 (Geoffery J.Martin 美国)翻译者:成一农 王雪梅
《地理学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
|
4 |
夏志芳著《地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
5 |
陈澄主编《地理学习论与学习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
6 |
杨尧著《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
|
7 |
孙培吉《中国教育史》2000.9 |
|
8 |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1999.8 |
|
9 |
梅雷迪斯D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2002.12 |
|
10 |
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3 |
|
11 |
L·A巴洛赫著《合作课堂》,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5.12 |
|
12 |
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
|
13 |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995.11 |
|
14 |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法》2005.3 |
|
15 |
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2004.5 |
|
16 |
冯伯麟《教育统计学》2005.3 |
|
17 |
张敏强《教育测量学》1998.7 |
|
18 |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1999.12 |
|
19 |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
|
20 |
何克抗《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2003.8 |
|
21 |
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2004.9 |
|
22 |
Margert.E.gredler《学习与教学》2004.10 |
|
23 |
Donakl.R.Cruickshank《教育行为指导》2003.1 |
|
24 |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2002.12 |
|
25 |
郑金洲主编《课堂观察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
|
26 |
任定程《科学人文读本--大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
|